过去的48小时里,上海的许多人经历了不眠之夜,这点从昨天上午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可窥一斑,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布满血丝的双眼、连同他的“灵魂三问”——“你戴口罩了吗、洗手了吗、通风了吗”一起登上“热搜”。
“灵魂三问”在当下节点为何如此重要,以至于张文宏要在发布会上对公众喊话?作为一起抗疫的“战友”,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昨天傍晚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强调:戴口罩依然是切断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最重要的个人防护建议。
戴口罩不能有“定势思维”
国家流感中心最新流感监测网络数据显示,今年目前全国流感流行水平较低。“经过十个多月的战‘疫’岁月,不论是文献研究还是临床观察都表明,戴口罩不仅可以有效防新冠,也防了流感等大部分呼吸道传染病。”胡必杰呼吁:要坚持戴口罩这个好习惯,万万不能麻痹大意。他强调,什么时候戴口罩,佩戴的标准不是取决于在室外或室内,而是取决于所处环境的人流密集程度。在相对密闭的空间里近距离与人交流,脱下口罩在当下还是比较危险的行为。
上海近期报告的本地确诊病例再次表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不能有任何松懈、麻痹和侥幸。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人、物同防”引发新关注。胡必杰表示,对于新冠肺炎这种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还是人际传播,纯粹通过“货物”接触传播的概率很低。近期之所以“人、物同防”受到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人际传播预防工作确有成效,但当下国外疫情严重,才让国际货物接触传播凸显出来。另一方面,这也提示我们坚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好习惯的同时,不能忘记手卫生。胡必杰提醒,对于普通大众,日常在接触冷链食品、快递包装等物品时,要做好手卫生,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可使用一次性手套,或接触后及时洗手。
精准施策,“跑在病毒前”
随着最寒冷的季节到来,人们在室内逗留时间普遍延长,窗户也大多紧闭,正因如此,专家近期反复提及——通风!“一天最好早晚两次通风,每次通风半小时,减少室内致病菌的密度。”胡必杰提醒。
持续紧盯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关键点、关节点,强化闭环管理,上海正以更有力有效的措施筑起疫情防控坚强防线,更好发挥医疗机构尤其是发热门诊、发热哨点及早发现和预警作用。作为院内感染专家,胡必杰也谈到,院内感染防线依旧严阵以待,把从严从实、科学精准的要求贯穿于院感管理和日常运行始终。
从公共卫生策略层面看,“防疫部队要跑在病毒前”,必须争分夺秒、精准施策。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昨天表示,跑在病毒前面,“快、准、全”是上海的法宝,其核心关键是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速度和质量,这也是最大限度缩小影响范围、减少检测人群规模、稳定社会情绪、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