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大片!”昨天凌晨,伴随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将嫦娥五号成功运送至地月转移轨道的好消息,一段视效震撼的演示视频也在社交媒体刷了屏。
视频由承担此次长征五号助推器和嫦娥五号轨道器研制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特别制作。短短四分钟,视频用动画浓缩并模拟了深空探测器探月任务的全流程。运载发射、近月制动、环月运行、采样及月面上升、交会对接……筑梦月球的许多个重要环节,都在这拥有大片既视感的动画里广而告之;而宇宙之浩渺、银河之唯美、中国航天人九天揽月的梦想接力等,也都跟随史诗般的背景音乐声声撞进观者心底,人们期待4K超清版本供下载收藏。
记者获悉,这支宣传片所用音乐,来自上海歌剧院创排、刚首演不久的原创舞剧《嫦娥之月亮传说》,原曲由作曲家郑冰创作。“嫦娥奔月”从远古神话到今日舞台艺术,再到融入中国航天事业,艺术与科技缔结良缘的背后,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支撑。
90多分钟“抠”出四分钟,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的音乐为科学家注入艺术的灵感
回忆上海歌剧院与航天人的结缘,得从大半年前说起。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副总裁、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范建萍透露,此前,歌剧院希望从中国几代航天人动人的强国梦里寻找合适的创作切入点,双方互有往来。创作的灵韵仍在孵化中,中国航天人却在机缘巧合下率先向艺术借走了灵感。
今年8月,上海歌剧院原创舞剧《嫦娥之月亮传说》正加紧排练中,主创推送了排练的一小截片段。朋友圈里,这段预告视频吸引了航天八院相关设计师的注意。按此次嫦娥探月任务的规划,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后,航天八院需要制作一段动画视频,演示整个任务的全流程,并将视频向大众公布。在精确苛刻的航天任务描述中,怎样让看起来高冷的科技变得触动人心?在无声的太空里,怎样烘托出宇宙的浩渺空灵与中国航天梦的磅礴大气?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正思索中,上海歌剧院的推送来了。
舞剧预告片里的竖琴、管钟等取材自中华传统文化的乐音,让航天人联想到浩瀚无垠的太空和在这壮丽之下为追寻浪漫理想而坚守孤寂的几代航天事业奋斗者。而那铮铮弦鸣、紧密鼓点,亦让日夜奋战、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画面浮现眼前。几乎“一秒入耳”,这一次合作便有了起点。
9月,承担动画制作的副总设计师带着核心团队观看了舞剧演出。音乐、舞美,甚至演员的舞姿,都给了航天人莫大的启发。他们说,航天科技总是在追求无限的精确,但动画制作是需要打开想象力的,感谢艺术带来了灵感。作曲家欣然应允,上海歌剧院无偿授权,舞剧《嫦娥之月亮传说》的音乐就这样出现在了航天动画中。上海歌剧院还建立专门团队,为动画剪辑寻找最合适的片段。范建平说:“90多分钟最后选用了四分钟,是分别从序幕、生命之舞、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场景中截取而来。为了贴合画面的节奏、烘托气氛,录音师几乎一秒一秒地抠音频,只为了音乐能与动画严丝合缝。”
从“口罩芭蕾”与华为互动到舞剧音乐与航天合作,文化给予了最持久力量
“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他们终将在山顶重逢”,这句福楼拜的名言,再一次得到了印证。事实上,中国人的飞天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片刻未曾分离,始终深植于我们民族的血脉。当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终于实现飞天梦,“嫦娥”“玉兔”“鹊桥”“墨子”“北斗”“天宫”等等浪漫的名字,何尝不是寄托着科学家们对中华民族飞天理想的最美回应。
究其根本,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正因为有了中华文化几千年奔涌沉淀的中国智慧,正因为有了生生长流的中国精神,今天的飞天梦、强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积聚起了强大的支撑。
科学需要坚守的态度,中国几代科学家往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艺术创作同样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创作者拿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这次合作中,我们团队尤其是年轻的艺术家们,对航天人的艰辛付出有了更为感性的认知。结合他们自身经历的大型舞剧创排历练,演员内心的触动是极大的,相信这会对我们未来的创作产生无形又有形的影响。”范建萍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上海歌剧院与嫦娥探月任务的跨界合作,和之前上海芭蕾舞团“口罩芭蕾”与华为之间的互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年春天,“口罩芭蕾”的影像之所以被华为官微热转并传递到170多个国家,人们心手相传的,是在疫情之下停工不停功的奋斗精神;网友们在转发中热烈点赞的,则是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要修炼好内功等一个厚积薄发的信念。如果说“梅花香自苦寒来”链接了上芭与华为间的精神世界;那么这一回,航天科学与艺术交汇,其内核也都闪耀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气神。
中国的科学家与中国的艺术家,民族品牌的研发者与传承中华文化的艺术家,若问他们缘何一次次相会在山顶,又缘何一次次在网上触发了最大共情——答案一定是,我们的征途同为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