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解民忧!解放日报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上海新闻广播合作推出的“解放热线·夏令行动”特别报道今天圆满结束。
7月4日开通至今,在为期一个月的特别报道中,本报给申城16个区各出了一个“考题”。“考题”选自“12345”的海量来电,都是各区居民反映较为集中、且具有代表性、符合各区特点的投诉。面对考题,各区区长直接协调相关部门,积极推动问题解决。
热线结束之际,本报对16个区的投诉进行了一番回访。发现绝大多数投诉或已得到解决,或正在推进解决的过程中。回访中,不少投诉人均表达了对各区职能部门的满意,赞扬“政府响应比往年更快了”!
“想不到这么管用!”
“你们一报道,对面的垃圾堆场就不倾倒垃圾了,而且已经开始往外清运!”一拨通浦东新区周浦镇刘先生的电话,他就迫不及待地告诉了记者这个“喜讯”。小区对面这个困扰了他近一年的建筑垃圾堆场,终于在浦东新区副区长李泽龙“即日停止倾倒”的要求下弃用了。他感慨地对记者说:“想不到你们的热线这么管用!”
面对市民的夏令急难愁,各区的重视程度和职能部门的应对速度让人欣喜,反应越来越快的同时,整改也越来越到位。青浦的小龙虾夜宵广场开在了违法建筑中,属地街道本想将其纳入青浦环城水系整治中,可青浦区区长夏科家明确表示,“不必等!一旦确认问题,马上停业,尽快拆除!”崇明长兴的风力发电机噪声扰民,附近居民却因不在环评规定的300米噪声敏感区域内,而享受不到降噪措施。对此,崇明领导唐海龙除了要求环保部门尽快开展噪声监测,还要求职能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多一点,把距离留得更大一点”。
静安区石门二路人行道塌陷一个月不见修缮留下隐患,静安区区长陆晓栋在听了下属各个职能部门的解释后语重心长:“路塌了,责任心不能塌!”……
回看这一个个投诉,不少得到了实打实的快速解决。青浦区扰民的小龙虾夜宵广场关了;杨浦区杨树浦路的老房子因震动而开裂垮塌,一周后居民即反馈危房已得到修缮,且整个定海126地块也明确纳入下一轮旧改计划;徐汇区常熟路的老房子掘地六尺违法开挖地下室,3天后居民致电记者,称地下室已回填;石门二路人行道塌陷,报道刊载后当天晚上即采取行动,开展抢修。
而一些较难当即解决的,也都在积极推进之中。拥堵异常的松江区新车公路,市建管委正在牵头,研究道路拓宽调整的方案;崇明长兴镇村民已经拿到了风力发电机的首轮噪声监测结果,正在耐心等待第二轮监测;奉贤区毗邻医院的养猪场,区长赶赴现场调研,协调推进其退养外迁的落实;宝山区刘场路厂房顶上造出“楼上房”,城管部门日前回复,新建违建已全部拆除,存量已立案,力争本月内“强拆”……
盼热线内外“一个样”
热线圆满结束之际,本报也请“12345”热线平台对今夏市民关注的集中投诉和市民的满意度作了粗略统计。据“12345”测算,今年夏令期间,市民投诉集中的问题是物业服务管理、违法建筑、交通管理、无证设摊等方面,而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城市治理中的“短板”。同时,“12345”对今年前期20924位来电者回访发现,对于上述“短板”投诉的处理,59%的市民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30%的市民表示不满,其余则表示“一般”。
满意率有些低,热线“雷厉风行”的解决之下,难掩遗憾:一些区对于市民反映的顽疾缺少主动作为、跨前一步,也缺少解决问题的责任心和勇气。更有甚者,媒体曝光了,被动做一下;没有报道的问题则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其实,这样的问题在一个月的热线报道中也有迹可循:人行道的“黑洞”,一个月没有修缮,问题就卡在了市政、物业、排水等部门都说“不是自己的事”;小龙虾夜宵广场,自建成开业已近一年,市民多次投诉,职能部门多次回复停业,但整改始终停留在口头上;地下室开挖,居民多次举报,执法部门却始终以“无法进门”为由,表示自己“有难处”……
对夏令期间的这些投诉,各个区除了快速整改之外,真应该反过来审视投诉解决的整个过程,找寻背后“不作为”、“履职不力”的身影。反思这些问题,才能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而这,也应该是民生“大考”中的一项内容。
今年已是本报第14年连续推出“解放热线·夏令行动”。这么多年来,老百姓诉求在变,政府部门的应对在变,媒体的表达方式也在变。但始终如一的,是热线为民排忧解难、帮助政府部门改进工作的初衷。
热线虽然暂告段落,但这份初衷,本报会在日常报道中继续坚守。对16位区领导所做的承诺,我们也将持续跟踪落实情况。同时,希望职能部门平时能像夏令期间一样,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投诉,切实提高市民满意率。